
万达策略
1975年9月1日,在莞城圆沙坊小学的基础上,一所新校创立了,校园占地4555平方米,一共9个教学班,学生约400人,教师23人。这便是东莞市可园中学(下称“可园中学”)的前身——东莞县莞城镇第三中学,学校与可园一墙之隔。
“莞城三中”时期校园
当岁月的指针划过半个世纪,莞城西隅的那抹书香愈发醇厚。站在50年的时光节点上,学校始终在追问并践行着一个核心命题——什么是好的教育?这场跨越五秩的教育求索,藏在学校发展的每一段足迹里。
好的教育,始于不畏艰难的初心。
建校之初,没有宽敞的校舍,没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,但有一群教育人不畏艰难、砥砺前行的热忱。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朴素向往,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垦知识的沃土,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。
“莞城三中”时期学校发展历程
1995年,可园中学成为东莞市直属学校,这一身份的转变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开启了规范化、优质化办学的新篇章。也是在这一年,学校举办了第一届艺术体育科技节,活动为学校校园文化注入了鲜活基因,也为日后体艺、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埋下了珍贵的种子。
第一届艺术体育科技节,教工们大合唱表演
进入新世纪,学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。2004年,东莞市委、市政府高瞻远瞩,拨款近1.5亿元按省一级学校标准为学校易址新建校园。2005年,学校搬迁至新校园,并更名为“东莞市可园中学”。
好的教育,成于栉风沐雨的坚守。
从“莞城三中”到“可园中学”,不仅仅是名称的更迭,更是一次自我超越与办学内涵的升华。以岭南文化发源地的“可园”命名,渊源于校园跟可园的比邻,更寄托着学校对传承岭南文化、培养未来人才的厚望,让家国情怀、传承创新与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成为办学育人的底色。
更名“东莞市可园中学”后,学校发展历程
2012年3月,可园中学第一届校园辩论赛顺利举行;同年11月,历经2009年“时事文化沙龙”、2010年“文史坛”、2011年“文史论坛”之后,可园中学“百师讲坛”正式命名并举办首次活动……
从思辨赛场到文化讲坛、从特色活动到品牌培育,一场场活动的举办,一项项举措的落地,都是对“什么是好教育”的生动实践与回答——在时间的长河中,对规律与人的尊重,是教育最好的样子。
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中国梦”的感召下,2018年,可园中学首次提出学校文化的主题:可园梦。“可园梦”包括了有两层含义:一是可园中学的教育梦想;二是可以成就学校师生的梦想,办一所可以圆梦的中学。
文化涵养,环境育人
好的教育,终于桃李芬芳的盛景。
立足“可园梦”品牌打造,学校搭乘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的东风,创建东莞市品牌学校、开展集团化办学;强化思政育人效应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创新样本;整合多方资源,实现家校社育人同频奔赴,让可园中学成为一所值得学生热爱、家长信任、教师耕耘的品牌学校。
五秩春秋,弦歌不辍;教育蝶变,未来可期。站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交汇点,回望过去,更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。
为进一步回望办学征程、凝聚教育共识、共绘发展蓝图。10月17日,可园中学将以“聚焦五育融合,深化因材施教,落实立德树人”为主题,举办50周年校庆活动之教育学术年会,南方+将对活动进行线上直播,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,预约关注活动:

五秩风华,初心如磐!在东莞市可园中学共赴一场教育盛会
采写:南方+记者 黄婷
海报:袁永平
统筹:王慧万达策略
配亿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