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周五下班富盈策略,挤了半小时地铁,肚子饿得咕咕叫,想找家火锅痛快搓一顿。打开点评软件,首页全是“音乐火锅”的推荐——海底捞的“民谣主题店”门口排着长队,大龙燚的“摇滚专场”里传来震耳的鼓点,连隔壁新开的小火锅店都挂出了“边吃边唱”的招牌。咱老百姓吃火锅,图的不就是热热闹闹、舒舒服服吗?这突然加了音乐的火锅,到底是更得劲了,还是变味了?
01、音乐+火锅,是“氛围感拉满”还是“噪音扰人”?上周末和朋友去了家音乐火锅店,刚进门就被舞台上的歌手吸引了——抱着吉他唱《成都》,声音挺好听,氛围确实比普通火锅店热闹。可吃着吃着就发现不对:想和朋友聊两句,得扯着嗓子喊,不然根本听不到;旁边桌的姑娘举着手机拍视频,镜头都快怼到我碗里了,连夹个毛肚都得小心翼翼。咱老百姓吃火锅,不就是图个能唠嗑、能放松的劲儿吗?要是音乐太吵,连话都没法说,这火锅吃得还有啥意思?有网友在点评里说:“本来想和对象聊聊天,结果全程盯着舞台,跟看演唱会似的,反而没了吃火锅的感觉。”还有个阿姨跟我说,上次带孙子去音乐火锅店,想给孙子夹个虾滑,结果孙子盯着舞台上的鼓手看,虾滑掉在桌上都没发现,“好好的一顿饭,变成了看表演,怪别扭的”。
展开剩余69、加了“音乐buff”的火锅,价格是不是也“膨胀”了?除了噪音问题,咱最关心的还是价格。昨天去了家海底捞的音乐主题店,翻了翻菜单,发现比普通海底捞贵了不少:毛肚从38元/份涨到了45元,番茄锅底从42元涨到了50元,连酸梅汤都从8元/杯涨到了10元/杯。问服务员为啥贵,人家说“因为有现场音乐和氛围布置”。可咱老百姓赚点钱不容易,吃顿火锅本来就,不便宜,现在平白无故多了个“音乐费”,这钱花得值吗?有个经常吃火锅的大哥算了笔账:“平时两个人吃海底捞,大概花200块,这次去音乐店,花了250块,多出来的50块,够买两盘羊肉了。”还有网友在群里吐槽:“我上周去了家音乐火锅店,以为能听明星唱歌,结果就放了些网红歌,价格还比普通店贵,感觉被坑了。”
03、噱头再花,也不如“火锅好吃”管用更关键的是,有些音乐火锅店为了搞特色,把火锅的根本丢了。上次去了家大龙燚的音乐专场,点了个“摇滚川味锅”,结果锅底一点都不辣,跟吃水煮菜似的;毛肚煮了两分钟就老得咬不动,虾滑也没了弹性,跟橡皮筋似的。问服务员,人家说“因为要配合摇滚的‘热情’,锅底做了调整”。咱老百姓吃火锅,最在意的是啥?是底料,够不够辣、够不够香,是毛肚够不够脆、虾滑够不够嫩。要是为了搞音乐元素,把火锅的品质搞差了,那这店就算再火,也留不住咱这些回头客。有个“火锅达人”网友说:“我不管你有没有音乐,只要火锅好吃,我就天天来;要是不好吃,就算请周杰伦来唱,我也不会再来第二次。”还有次去了家小音乐火锅店,点了个“榴莲火锅”,闻着挺香,吃起来跟嚼蜡似的,“根本没有榴莲的味道,就是加了点榴莲香精,太坑了”。
04、网红模式的“保质期”,能撑过这个冬天吗?其实,,音乐火锅不是,啥新鲜事儿,之前就有过“火锅,+KTV”的模式,火了一阵就没了。现在海底捞、大龙燚这些老大哥入局,确实让这股风刮得更猛了,但咱老百姓见过的网红套路多了,要是这音乐火锅就,靠“新鲜劲”吸引,顾客,没点真本事,用不了多久就得凉。就像去年那家“彩虹火锅”,朋友圈刷了半个月,现在早没人提了;还有“泡面小食堂”,火了三个月就,关门了。音乐火锅要是想长久,得有点“真东西”——比如音乐质量得过关,不能放些老掉牙的歌,得根据顾客的喜好选歌,比如年轻人喜欢摇滚,中年人喜欢民谣;火锅品质得保持,不能因为加了音乐就偷工减料,该用的底料得用,该新鲜的食材得新鲜;还得考虑不同顾客的需求,比如设置“安静区”和“热闹区”,让想聊天的顾客有地方去,想,看,表演的顾客有舞台看。
咱底层老百姓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,吃火锅图的是“舒服”“实惠”“好吃”。音乐火锅要是能把这三点做好,那肯定能火;要是只靠“音乐”这个噱头,不顾咱的真实需求,那就算再火,也撑不了多久。
你们有没有去过音乐火锅店?觉得是更带劲了,还是变味了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体验富盈策略,咱们一起掰掰这音乐火锅到底值不值!
发布于:广东省配亿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