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月18日银泰融通,维尔纽斯机场海关大厅内,中国驻立陶宛最后一名外交官在滞留9小时后被迫离境,他的外交护照被立陶宛单方面“判定失效”,最终只能登上飞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。这样的局面,源于立陶宛政府长达半年的签证拖延策略——他们刻意搁置中方人员的续签申请,再以“超期滞留”为借口制造外交事端。
而就在外交官离境仅一个月后,立陶宛总理帕卢茨卡斯突然向北京递交了一份“重建关系建议书”,却对自身错误轻描淡写,甚至要求“中国应先派大使以示诚意”。更荒诞的是,6月30日,立陶宛国防部长萨卡利埃内同步现身菲律宾马尼拉,与菲防长特奥多罗签署防务协议,并高调宣称:“立陶宛和菲律宾有相同的‘敌对邻国’!”立陶宛一边假意求和,一边远赴亚洲“碰瓷”中国。立陶宛今日的困境,始于2021年一场铤而走险的政治投机。当时,右翼政府为讨好美国,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“台湾”名义(而非国际惯例的“台北”)在维尔纽斯设立“代表处”,踩踏中国核心利益红线。

中方随即反制银泰融通,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;立陶宛木材、乳制品等支柱产业对华出口暴跌97%,中欧班列绕行立陶宛,港口吞吐量萎缩67%;立陶宛诉诸WTO时遭欧盟26国集体否决,布鲁塞尔直言“不为立方冒险让欧洲买单”。这场豪赌并未换来预期收益。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贷款与台湾当局的2亿美元“芯片合作”沦为空头支票,而特朗普上台后要求北约国家将军费提至GDP的5%,立陶宛财政部长哀叹:“除非砍掉全民医保,或让公务员降薪20%——但每个选项都是政治自杀。”
萨卡利埃内的马尼拉之行,暴露了立陶宛在东西方夹缝中的战略迷失。首先将立陶宛与俄罗斯的地缘矛盾,强行类比中菲南海争端,渲染“中俄朝伊威胁”,试图以“民主阵营受害者”身份博取国际同情;其次,绑定域外势力,与菲方签署网络安全与弹药生产协议,支持菲军将东海、南海划为“单一战区”的冒险计划,迎合美国“印太战略”。

另外,立陶宛经济连续三年负增长,民众赴华签证需辗转拉脱维亚耗时3天,民怨沸腾之下,政府急需制造“外部威胁”转移矛盾。立陶宛若真想破局,须认清三重现实:一是中国核心利益不容交易,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,恢复关系的唯一前提是关闭“台湾代表处”并恪守一中原则。立陶宛总理声称“不涉台湾问题”的建议书,注定是废纸一张。
二则是碰瓷只会加深孤立,欧盟主要国家正加速对华合作——中欧班列开行量暴涨40%,空客拿下中国1600亿订单,德国车企追加投资。立陶宛甘当“反华马前卒”,却成欧盟“弃子”;最后,民生代价不可持续,立陶宛木材商为绕道出口多付30%物流成本,奶农每日倾倒30吨鲜奶,全民为外交冒险买单的忍耐已近极限。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清醒,而非投机。

立陶宛防长赴菲“碰瓷”,如同一面照妖镜:照见其既无力化解自身危机,又妄想通过煽动地区矛盾“火中取栗”的窘迫。这种“一边求和、一边捅刀”的戏码,不仅暴露战略短视,更将国家信用消耗殆尽。外交不是真人秀,碰瓷换不来尊重,只会在自己的脚心扎进更深的玻璃碴。
配亿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